他上过三个大学,却未获得一个学位;他被邀至耶鲁大学演讲,却由于言论过于惊人,中途被保安请下讲台;他在32岁以前几乎一事无成,且傲慢自大、桀骜不驯。
今天,他创立的软件公司影响着全球,并且他在2013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中位列第五位。
他,就是甲骨文(Oracle)软件公司的CEO兼创始人拉里·埃里森。
他是“百万富翁”
1944年,拉里·埃里森出生在美国的曼哈顿。他的19岁未婚妈妈无力独自抚养他,只好将他送给别人。养子的身份与生活环境的关系,让他养成了独来独往、倔强叛逆的性格。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他从小就喜欢打扮和享受,甚至还请专业的发型师来打理他的头发,骨子里头认为自己就是“百万富翁”。
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就读。在二年级的时候,他最亲近的养母去世了,他非常悲痛,就此离开了学校,后来他又在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学习过,但是他觉得自己对上学没有什么兴趣,还没有上满一个学期,就再次退学了。
1966年,他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买了一辆蓝色带活动车篷的漂亮轿车,来到加州的伯克利,这时候他琢磨着需要工作以赚些生活费,在陆陆续续做了一些零散的工作之后,他学习了电脑编程,并开始为IBM开发应用程序。
在这里,他还遇到了自己心爱的女子,并很快就结婚了。当时的美国正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埃里森也是不断地跳槽,夫妻两人的收入并不算多。即使如此,埃里森却借债3000美元购买一条34英尺的帆船,同时还分期付款购买了一条小帆船。
这种生活方式让他的妻子受够了,于是选择了跟他离婚。为了挽留妻子,埃里森对她说:“我会成为百万富翁的,如果你和我在一起,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虽然没能留住妻子,但是可以看出当时的埃里森已经怀着要做“百万富翁”的梦想了。
创立“甲骨文”
1973年,埃里森来到阿姆达尔(Amdahl)公司工作,阿姆达尔是一家生产大型电脑的公司,并与IBM竞争。由于日本富士通持有阿姆达尔45%的股份,因此埃里森就有了去日本出差的机会。一踏入东京,他就被那里的异国情调所深深吸引,他非常喜欢日本的禅学和文化。
后来,埃里森离开了阿姆达尔,并加入了在硅谷生产影像设备的安培(Ampex)公司,并认识了对他一生都至关重要的两个人——鲍勃·迈纳和爱德华·奥茨。他们一起做项目,一起研究如何有效存储、读取海量的数字信息。最终,他们加入的公司还是失败了。
在埃里森看来,公司的管理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他心想,他比公司的老板更懂得技术,也更懂得市场,要是公司由他管理的话,也许结果就会不一样。此时,他萌生了创业的思想。
其实,早在1970年他就读到过一篇令他震惊的文章《大型共享数据库数据的关系模型》,作者大胆预测了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将成为未来企业软件市场的发展方向。
可以说,这是数据库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数据库产品大行其道的时候,这篇文章的发表拉开了关系型数据库软件的序幕。
不过,由于IBM在原有产品上的重大投资,这一理论没有引起IBM的重视,其他的软件公司受IBM的影响,对这一理论也保持着观望态度,所以在关系数据库理论提出的几年时间里都没有得到推广和应用。而埃里森则敏锐地感觉到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开发商用软件产品。
1977年,埃里森凭借其出色的游说能力与较低的标价得到了一个软件项目。此时,他觉得时机到了,于是在6月份与鲍勃·迈纳和爱德华·奥茨共同出资2000美元成立了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的计算机公司,将产品目标定位在商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上。很快,第一个产品就被开发出来了,并被命名为“Oracle”,即“神谕”的意思,意味着能够引领数据库的发展。
Oracle产品在开发之初的性能并不稳定,但是凭借着强大的市场销售能力,产品依然卖得很好。埃里森四处推销产品以及宣传关系数据库的概念,并以实例的形式当场演示Oracle产品是如何操作并实现其功能的,这样的销售方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埃里森还描绘了他们的产品将会达到的多种美好功能,被吸引的客户也愿意相信他,因为客户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技术的发展,虽然埃里森所描绘的美好愿望还没有实现,但是客户依然愿意为这种美好的愿望支付费用。
“要对手失败”
在埃里森看来,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要自己成功,而且是“要对手失败”。
在埃里森开发关系数据库产品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开发出类似的产品——Ingres数据库系统,并且发展得非常迅速,这给埃里森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为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使得对手失败,他可谓用尽了各种策略。有一次,Ingres宣布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即分布式查询技术,在10天后埃里森就刊登广告宣传他们的新产品:第一个分布式查询数据库,但事实上他们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产品。为了胜利,他可以将规划当做现实来用。
为了实现公司的快速发展,埃里森实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销售方针,埃里森成功的经验使得他对自己的销售能力非常自信,并且对其员工一再强调:只要跟随他,采用他的市场策略,所有的员工都将成为百万富翁。
这样,埃里森就具备了一支咄咄逼人而又所向披靡的销售大军,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Ingres技术的领先性,其市场份额不断增长,这种变化简直让埃里森寝食难安。此时,IBM却意外地伸出了“援助之手”。
原来,IBM担心Ingres的发展会将其搜索技术变成标准,这样会对IBM非常不利,于是在1985年IBM也发布了关系数据库DB2,采用了与Ingres不同的数据查询语言SQL,并抢先提交了技术标准。
看到这种状况,埃里森认为这是绝佳的出击时机,于是开始大肆宣传Oracle产品能够与IBM全面兼容,再加上对竞争对手产品的攻击以及销售上的绝对优势,使得Ingres不断丢失市场份额。紧跟IBM的策略,让Oracle产品不断地发展壮大,使得埃里森立于“不败之地”。
1983年,为了突出核心产品,公司正式更名为“Oracle”。
铁腕“用人”
1986年3月,Oracle公司以每股15美元公开上市,公司市值2.7亿美元。非常巧合的是,第二天微软就以每股21美元上市,公司市值达到7亿美元,远远超过了Oracle。埃里森的光芒一下子被比尔·盖茨的成功所淹没。这时,埃里森发现了他生命中的又一个“敌人”——比尔·盖茨。
为了促使公司销售额的高速增长,赢得胜利,埃里森更是加强了其销售力度,但是这种高速增长却隐藏了巨大的危机,销售人员为了完成任务得到提成,签订了大量没有办法收回账款的合同,甚至有人弄虚作假,结果导致公司的财务和销售管理陷入非常不利的地步。为了渡过危机,埃里森甚至进行了裁员。
那时,埃里森也意识到,自己对公司的掌控程度正在流失。为了挽救公司,他改变了以前最看重销售增长速度的态度,开始改进销售和财务管理,对签订的合同进行严格的监控,这种措施使得公司的发展速度变得缓慢。
此外,他还以30万股的股票期权作为条件,请到了非常具有才华的赖恩来掌管公司的大小事务,而自己只负责公司的战略发展。
凭借赖恩卓越的管理能力,不但帮助公司解决了大量的财务问题,使得Oracle成功摆脱了危机,并且还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公司。
就在赖恩兢兢业业工作的同时,2000年7月,埃里森宣布重新执掌Oracle,负责公司的一切事务,将赖恩“扫地出门”。
从不停歇的狂人
埃里森的重新掌权,正是为了实现他多年前的梦想:叫板比尔·盖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埃里森组织了多次收购行动。
2004年9月,埃里森正式对外宣布Oracle要做“大而全的软件公司”,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手段就是收购。
2004年年底,Oracle以103亿美元与People Soft达成协议,完成了软件业史上金额最大的一宗收购案。2005年3月,他吞下了企业应用软件公司Retek;3个月之后,他又以2亿美元吃下了一家名为ProfitLogic的软件公司。到2005年9月,Oracle又以58.5亿美元收购了它在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西贝尔(Sieble)系统公司,从而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CRM软件供应商。
更令人吃惊的是,Oracle收购后的整合速度非常之快,其销售队伍只需30天就能完全胜任新的市场。这种效率对于公司的良好运作有直接的益处。
为了打败微软,埃里森表示这种收购不会停止。在他看来,“成功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他所有人都失败了,那时我才是真正的成功。”另外,在个人财富增长方面,到2013年,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的榜单里,拉里·埃利森以430亿美元名列第五。
可以说,这位曾经因个人消遣而让多位政要人员长时间等候,以及在耶鲁演讲“你们注定是失败者,因为你们都是毕业生”而被保安请下台的狂人,正是凭着这股子“狂劲”得以在硅谷叱咤风云,书写着属于他的“狂人日记”。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