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转型升级之中,追求更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树立自身品牌。时代发展很快,无时不在更新。”亿纬锂能(300014,股吧)董事长刘金成说。如刘金成一般,有如此紧迫感的民营企业不在少数。据南方日报对近百家民营企业的调查,超过九成的企业都在寻找转型升级的路径。
然而,能完成良好转型升级的民营企业并不多。根据惠州市委政研室的调研报告显示,惠州市民营企业仍是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小、散、弱”企业唱主角,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高新技术企业少,高附加值产品少。
大多数企业都希望通过产品技术的升级和品牌的树立推广实现转型升级。但30%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遭遇困难、踟蹰不前,17%的企业想转型却不知如何转起,更有7%的企业尚未开始转型升级的尝试。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技术创新难度大,市场开拓、品牌建立难度高是企业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遭遇的三大问题。企业该如何应对,政府又有怎样平台?
南方日报记者 钱小敏
1
问题
技术革新成本高,民企难承受
惠州精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精汇电子”)成立于2004年,生产柔性电路板,主要供应欧美市场。公司创始人都有相关工作经历,携带技术而来,市场稳定,在最初几年对技术的更新并无更高要求。直到2010年,惠州市政府鼓励企业开发自主技术,公司才清晰地感受到技术革新的紧迫性。“技术更新非常迅速,一不留神,技术可能就过时、被淘汰,必须紧跟时代。”精汇电子副总经理高秀江说。
这几年,精汇电子获得4项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并有14项专利申请正在审查中,颇有小成。“但最核心的技术、最前沿的产品,我们仍然很难掌握,更别谈生产。它们依赖于高端设备和高级人才,投入成本极大,我们一个企业要做,难度很大。”高秀江说。
惠州市科技局为企业创新工作提供服务。在长期工作过程中,高新科副科长蔡文浩发现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转型存在两大难题:一是资金的匮乏,二是企业组织管理不规范,研发行为不能真正有效组织和实施。
实施项目与技术引导,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对策
实施项目与技术引导,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对上述问题,政府早有政策指引。1999年国家科技部就设置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我们会指引企业申请这一基金,通过申请,一方面可获得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规范企业管理。一个项目,能否获得资金,除了技术要素,还会考虑管理是否实际可信、财务是否真实,这事实上促成了企业项目的规范化运作。”蔡文浩说。近两年,惠州正在寻找有潜力的创新项目,积极指引企业申报该基金。
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评定,企业经申请,有望获得税收减免的优惠。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32家,大约80%是民营企业,企业所得税将从25%减到15%。
除了国家层面的支持外,根据“惠42条”,惠州市也将设置各类专项资金,激励民营企业创新。对被评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的民营企业新型科研机构,将给予100万元经费补助,对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择优给予经费补助。对新荣获国家科技五奖、中国专利金奖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新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省专利金奖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5万元。
为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国家在专利审查方面的要求,经过努力,2013年国家专利局首场巡回审查落户惠州。部分来自民营企业的项目与专利审查员面对面。“我们可以解释得更清楚,获得授权的速度也会加快。”高秀江很希望多有此类活动。
"惠42条"体现了政府扶持民营企业的决心,但是,政府归根到底只提供帮助,企业必须依靠自身,寻找内在的增长动力,不断提升自我管理水平,才能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说。亿纬锂能生产锂电池起家,如今是国内锂电池最大供应商。
2
问题
成功品牌少,推广渠道有限
在服装服饰、鞋帽箱包等传统消费品制造业,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鲁旭是一家服装公司的设计总监。“现在消费者买的就是品牌。品牌意味着一定的品味,值得信任,会养成消费的惯性。尤其在服装行业,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
然而,根据惠州市委政研室、市中小企业局的联合调查,多数企业主要从事贴牌生产,缺乏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低,整体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据水口街道分管经济的党工委委员陈伟斌介绍,水口辖区内有百余家纺织服装企业,员工数十人、数百人都有,但除了南旋这一港资企业以外,找不到拥有自有品牌的企业,“大多为福建的一些牌子贴牌加工,如七匹狼(002029,股吧)等。我们迫切需要自有品牌,以增加企业效益。”
相比直接面对个人消费者的企业,一些生产半成品的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还比较弱。精汇电子认为,由于其直接对接企业,有稳定客源,只要在行业内获得认可即可,对品牌推广和商标保护并不在意。即使是2009年就成为创业板首批企业的亿纬锂能,也直到今年才明确要树立品牌的发展方向。
重视商标注册,搭建展销平台
对策
早在七八年前,惠州市就对获评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将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励,对获评省著名商标或省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15万元奖励。累计至今,惠州市共有12件中国驰名商标,80件仍在有效期的省著名商标。
今年,“惠42条”再次强调这条规定对民营企业适用。“惠42条”还规定对以自有品牌出口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国)境外获得专利授权、商标注册、产品认证的费用给予支持。对此,黄威鸣表示其正在等待具体实施方案。
市工商局商标管理科科长黄威鸣建议,企业应尽早注册商标,否则将可能遭遇他人侵权。“不少企业还没做大的时候,觉得不急,等做大了再说。但一旦做大,很可能你的商标已被别人注册了,你自己创立的品牌反而没有了。”
去年以来,惠州深入推进商标战略,在电子信息、石化产业、汽车配件等重点行业确定商标孵化培养企业,树立自有品牌;引导企业利用授权贴牌、加盟连锁经营等商标许可使用形式,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品牌知名度;加大商标知识宣传,邀请专家辅导,引导企业将商标做强做大。
对于惠州产品品牌的推广,惠州市政府还举行了“惠货网上行”、“惠货全国行”和“惠货全球行”系列展销活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提升惠州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少企业通过这系列活动受益。惠州电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连续四年的“惠货全国行”,对惠州品牌的树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初创型企业和小微企业更是起到了“哺乳”和“学步”的积极作用。惠州龙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龙为科技”)主营业务是移动电源,以淘宝、京东商城等为主要销售渠道。他们则希望市政府能与相关互联网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减轻本市卖家负担。
样本调查之转型升级篇
A
维尔科技:
从传统之中创新衍生而来
对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能吃到青菜、水果似乎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不过,对于青菜和水果是怎么种出来的,或许知道的人不多了。
不过,如今在惠州,只要自家有楼顶,或是一个日光充足的阳台,就可以体验一回当“城市农夫”的乐趣,一种源自于本地民企原创的无动力灌溉技术可以让这一切变为现实。
说到民企,也许有人会说,能够这般原创的一定是家高新技术企业,不过,答案会让你失望了,把这种私家屋顶有机果菜园子推向市场的,是一家传统的精密塑胶模具企业。
“转型升级,并不一定意味着"另起炉灶",对于从事传统产业的民企来说,抓好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学习和创新,"多条腿走路",同样可以实现转型发展。”作为惠州市大亚湾区首家在天津交易所挂牌的企业,广东维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宁建强说,正是得益于“一条腿快步上市,另一条腿就地延伸产业链条跳步转行”,该公司走出了一条由传统产业衍生而出的转型之路。
宁建强说,作为传统产业,公司所从事的模具产业曾一度被认为是“夕阳产业”,但公司通过采用先进技术,从模具加工生产起步,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目前已成为享誉业内的大型生产商
“去年天交所挂牌,加快推进了我们规范企业管理,为之后的重新定义利益分配机制,尽快实施员工分红权等打下了法律的基础,为"留得住"和"招得进"人才打下了法理基础,更为公司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保障。”宁建强表示,针对企业的发展空间,公司在业务方面正做着大客户转型,但大客户的导入必然意味着大资金的支持,天交所融资平台无疑是未来发展的最大资金平台。
一解融资难题后,公司更是把目光投向了全新的产业。
“其实,我们现在正在做的"都市农夫"城市屋顶立体绿化项目,就是从之前长期从事的模具设计制造衍生出来的。”说起自己现在做的全新行业,宁建强告诉记者,起初有些人认为他是在“不务正业”,但在他自己看来,这不仅是个“好路子”,而这样的“好路子”更源自于模具产业。
“我们是设计生产模具的,城市屋顶立体绿化项目的载体也都是一个个菜盆子、果盆子,全是用模具生产出来的,我们想要做的,其实是把模具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状态演进。”宁建强说,目前,这种兼具屋顶绿化和私家屋顶有机菜园的果菜盆子,技术已经基本成熟,通过对屋顶搭配种植有机蔬菜和景观植物,建造绿色生态屋顶,并将城市污水通过国际先进的净水处理技术后,用于生态屋顶和屋外景观植物的灌溉,达到改善环境、节约用水和安全食品的多赢。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模拟植物吸收地表毛细管水的方式,利用重力及浮力原理,这种“果菜盆子”无需额外动力就可进行自动浇灌,比人工浇灌节省85%以上,解决了楼顶绿化种植的浇灌、节水和渗水的技术难题。
如今,公司还与深圳市多家资深农业技术科研机构进行了合作,全产业链包括立体绿化相关产品研发,净水设备研发,物种选择、优化与培育,大面积种植、加工、销售与服务,现正逐步向市场推广。
宁建强说,其实,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新兴产业也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支持,任何时候,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制胜的法宝都是学习和创新,不管哪个产业或行业,在竞争中始终站在前面、永远不倒的,都是创新能力强、技术不断进步的企业。
B
粤东鞋材市场:
惠东鞋企欲走“全产业链条”之路
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历经30多年发展,当地民营制鞋企业达数千家的惠东县制鞋业,虽于2006被授予了“中国女鞋生产基地”,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以贴牌和外贸加工为主,惯于分散化经营、家族式管理的惠东鞋企,其规模和品牌一直难有突破。
不可否认,在创业之初的“草莽时代”,在代工“温床”的滋养下,惠东鞋企硬是靠着“一把锤子、一把剪刀、一桶胶水”迎来了“春天”,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外需大幅萎缩的挑战下,这种“一人打天下”的先天弱势便充分暴露了出来。
面对出口不振、订单下滑的困境,面对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的现实,面对土地、劳动、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压力,如何摆脱低端路径依赖,开创鞋业发展新天地,已然成为了惠东数千家民营鞋企必须面对的问题。
那么,究竟如何实现转型?这让惠东鞋企一度陷入集体焦虑。
“今年以来,整体订单减少了三成以上,利润越来越薄,形势越来越严峻,再不转型,恐怕看不到前景……”在惠东制鞋重镇黄埠,这里坐落着驰名广东的粤东(国际)鞋业市场,可整个市场70%多的商户入驻率却让该市场的运营公司,惠州市粤东鞋材市场有限公司总经理汪畇倍感压力,“整个市场只租不卖,为的就是提供一个集聚化的鞋业发展平台,但目前一些免租的优惠措施似乎吸引力还不够。”
据了解,占地8万多平方米的鞋业市场,拥有532个铺位,每铺的月租金为4000元,虽然有着一系列的减租政策,但部分铺位仍是“时开时停”。
“现在传统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前国内可能只有惠东的制鞋业比较发达,但现在全国各个省几乎都有了专业基地,大家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了。”汪畇说,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生意变得艰难。
曾几何时,温州鞋企还组团到惠东来参观学习,但眼下,前者已培育出诸如红蜻蜓一类的知名品牌,造就了国内鞋业巨头,而惠东制鞋业尽管也培育出了9个国家免检产品、1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21件广东省著名商标,但直到今年1月,才由6家鞋企抱团创立的“香恋”品牌获评“中国驰名商标”,从而结束了惠东30年鞋业发展无国家级驰名商标的历史。
据统计,仅惠东县吉隆镇和黄埠镇,就有1千多个鞋类注册商标,但真正能称得上是品牌的却屈指可数。
“创立自己的品牌,建立自己的品牌专卖店也是我们的梦,但这也曾是我们的伤痛。”谈及通过走品牌之路实现转型发展,汪畇感到有些遗憾,他告诉记者,公司所属远东鞋业公司,很早就开始打造“牧羊女”女鞋品牌,并于2005年开始进驻全国各地的大型商场,最高峰的时候有60多家品牌连锁店。
然而,由于当时公司对于品牌经营的经验不足,市场风险评估也不够,再加上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度较低,商场的租金、推广费昂贵,业绩并不理想,无奈之下,只能在2008年金融风暴来袭时,遗憾地将专卖店全部撤回。
“当然,撤回品牌专卖店并不代表我们会放弃打造品牌,毕竟我们遇到了难题,也收获了经验和教训,现正在想办法"重出江湖"。”汪畇说,实践证明,创建和打造一个品牌绝非易事,这其中不仅需要有好的产品质量,更要有好的技术含量和文化内涵。
除了创品牌,汪畇还告诉记者,为实现企业全产业链条的转型升级,公司所属的远东鞋业正不断完善制鞋产业链,去年至今,相继成立了专业从事鞋类及鞋材的检测机构广东锐科标准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绿色环保鞋材的惠州市远东鞋材有限公司以及生产TPU高分子产品的惠州市远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期最终形成“上游为鞋材,中游为加工,下游为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
南方日报记者 张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