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位于夫子庙儒学文化中轴线最北端的民间艺术大观园没有想象中的热闹。东西两侧10间厢房里,秦淮民间艺人设立的灯彩、剪纸、烙画等手工艺工作室,只有4间开门迎客。游客三三两两,与秦淮河边、大成殿相比,这里显得有些冷清。难道是民间艺术绝活不受欢迎?
“节日外面活动多,好些民间艺人都被请去现场亮绝活呢。昨天中秋节我也没来大观园,被企业请去讲解剪纸艺术。”南京第四代张氏剪纸传人张金林告诉记者,传统民间艺术并没有遭到冷遇,相反很受欢迎,特别是到了节假日,科技馆、展览会、文化公司、广告公司等都会到大观园来请艺人去表演、讲解民间艺术。
2007年初,夫子庙民间艺术大观园正式开园,成为南京首家集中展示民间艺术的场所。灯彩、微雕、布艺、竹刻、风筝、雕像、剪纸、雨花石、泥塑、烙画等汇聚大观园,艺人们现场表演制作工艺,并现场销售。记者发现,这些原创的手工艺品,价格并不高,比如一个手掌大小的葫芦,烙上财神像和字,得花两三个小时,只卖35元;一件绿檀木雕的“知足长乐”,价格仅为商场同类商品的一半。尽管如此,还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
“少的时候一个月才卖1000多元,大部分时候每个月卖3000多元。”烙画艺人何容坦言,工作室营业收入并不高。
收入不高,但大观园开园6年多来,艺人们都选择了坚守。他们想法很朴素:夫子庙寸土寸金,相关单位却不收任何费用,让民间艺人免费入驻,一定要宣传好、展示好南京传统民间艺术。
“如果只为挣钱,外面机会太多了,参加2个小时的活动就能拿大几百块钱。”张金林说,但他更在意剪纸艺术的推广和传承,所以只选择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只是看热闹的活动统统拒绝。“我坐在工作室里,听游客说声‘剪纸’真漂亮,心里就乐开了花。有时候花2个小时教会小朋友剪纸,就觉得很值。”
肖像雕刻师常慧君告诉记者,自从大观园有了民间艺人,很多游客都成了回头客,有个小伙子连续3年都从外地赶来买她的作品。“人来人往又不喧闹,大观园现在的状态最适合我搞创作。”常慧君觉得,展示民间艺术,让懂得艺术的人驻足留连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