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本报记者 徐喆)告慰逝者最好的方式就是,珍惜现在,感恩生活,不辜负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日子。
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9周年。7月23日,7时,13位截瘫疗养院休养员在工作人员的陪护下,来到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将一束束菊花敬献在纪念墙前,缅怀逝去的亲人,向逝者表达哀思,感恩生活。
39年前的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大地的伤口在唐山剧烈撕开,唐山市地震遗址纪念公园的石头表盘将这一刻定格。在表盘前,13位截瘫疗养院休养员停下了轮椅观望——那可怕的瞬间,天崩地裂,震毁了家园,震碎了亲人的心,他们也从此成为了截瘫患者。
高志宏和丈夫杨玉芳都在唐山大地震中受伤截瘫,在进入疗养院后相爱并结成夫妻。每年7月28日之前,夫妻俩都会到纪念墙来看望地震中逝去的亲人。高志宏告诉记者,她到疗养院时25岁,杨玉芳26岁,虽然残疾了,但他们还是鼓起勇气重新生活。
只有好好活着,逝去的亲人才会安心。结婚后,他们互相鼓励,一起走过了地震后的39个春夏秋冬。现在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妻子高志宏主内,做家务活儿,丈夫杨玉芳主外,靠着配钥匙的手艺赚些钱,闲暇时间写作。杨玉芳介绍,他创作的以唐山大地震为题材的爱情悲剧《凤凰吟》准备出版了。同时,夫妻俩还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丰富和充实的生活让他们倍感踏实和幸福。
杨玉芳说,现在39年过去了,他们夫妻二人和这些地震截瘫患者早就走出了大地震的阴霾。他们轻而易举地闯过了那个所谓的截瘫患者只能存活15年的生存极限,还把它骄傲地翻了几番。现在,唐山越来越美,明年世园会将在唐山召开,我们截瘫休养员也一定会让轮椅唱出动人的歌。
在纪念墙下,77岁的骆占增道:“我的家人,老伴儿和三个女儿都在‘墙上’呢,现在家里就剩我自己了。”骆占增手捧菊花向罹难家属告慰:虽然残疾了,却闯过存活15年生存极限,有优越的社会制度,还有适合群居的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和生活的保障。
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王莉介绍,自从市委、市政府修建了地震遗址公园后,截瘫疗养院每年都组织休养员来地震纪念墙祭奠亲人。疗养院从1981年5月开始收治大地震后的截瘫伤员,目前有75人。医院从躯体、心理、康复、职业等方面对休养员进行康复、治疗,并保证他们的基本医疗、基本生活和身心健康。同时,休养员经历过生活的磨炼,相互学习和扶持着战胜困难、自强自立,也感染着身边的人。现在,他们起居很有规律,生活很充实,生活质量也非常高。
当天,为更好地为休养员服务,院方提前利用网络为他们查找好罹难亲人姓名所在纪念墙的位置,并专门购买了祭奠用的鲜花,抽调了20名工作人员,采取“一助一”的形式全程陪护休养员,保证休养员在中途及活动中的安全。
39年了,抹不去的是刹那间大地给人类造成的伤痛。春去秋来,时间轻抚人们的伤口,伤痛渐渐平淡,但每年的此时,尤其是来到地震遗址纪念公园,不仅仅是缅怀亲人,更是向罹难亲人展示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向罹难亲人告慰,一年比一年安康,让逝者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