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家》周刊8月29日发表题为“亲人和我”的文章,文章称,现年71岁的刘彩萍曾是一名数学教师,自从丈夫去年去世后,她一个人住在西安。由于视力不好,她很少出门。和许多城市居民一样,她的老邻居们如今已经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两个女儿也不在身边。她说等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时,会住进养老院。对中国老年人来说,进养老院仍是少有的做法。这凸显了一个问题:中国正在努力应对人口迅速老龄化和独居老人日益增多的现实。
两千年来,中国人大多将家庭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整个国家则被视为一个大家庭。孝顺基本上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由几代人组成的大家庭同住在一个屋檐下。有一句老话涵盖了这一切:养儿防老。不过,这样的局面正在迅速改变。父母和子女分开住的情况越来越多,当配偶去世后,健在的一方往往独自生活。
在中国所有的单人家庭中,约1/5是65岁以上的老人。与年轻人独居不同的是,没有几个老人自愿作出这种选择。在这些独居老人中,女性所占的比例很高,这是因为她们的寿命往往比丈夫长。
对于老人独居所带来的影响,中国尚未做好充分准备。政府出台的政策鼓励家人一同生活、赡养老人并照顾其他生活不能自理的家人。尽管政府在努力扩大养老金和社保的覆盖面,不过由于存在老人和病人应该由子女来照料的想法,政府提供的服务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近10年来,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力度加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也在迅速扩大,但覆盖的病种并不全面。农村老人所获得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远不及城市老人。 到202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将占到约1/4的比例。独生子女政策让养儿防老的观念变得无意义,留在父母身边并能随时与父母同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到2050年,每名65岁以上的老人可能只对应2.5名处于工作年龄的成年人,远低于目前对应8名工作年龄成年人的情况。生在偏远地区的中国人到远离家乡的大城市寻找工作,即便他们想把老人带在身边,也没有条件。
尽管面对这样的难题,许多中国人仍将对家人所承担的责任视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杨唯君说,对孝顺的期待往往会使无法感受到子女孝顺的人觉得丢脸或孤独。许多人在需要邻里伸出援手时却不愿求助。复旦大学的陈宇在研究了上海老年人的现状后发现,84%的老人很少或从不参加社会活动。
政府承认存在这样的问题。2013年放宽独生子女政策时,政府就把独居老人日益增多作为原因之一。部分地方政府推出了一些针对独居老人的计划。杭州的外地进修医生可以免费入住独居老人的家,这样老人可以有人陪伴并获得基本的护理。一些城市鼓励发展“时间银行”,这一养老模式源自美国和日本,60岁以上的老人通过帮助更年长的老人来建立个人信用,日后可以凭此享受养老服务。 社会保障体系的薄弱意味着当亲人不能向独居老人提供帮助时,这些老人无法获得支持。北京理工大学的于娜在2013年的研究发现,在首都北京,几乎没有什么社区机构向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基本服务。在其他一些城市,有针对老人的社会活动,少有个人护理服务。
这种背景下,当中国其他年龄段人群自杀率下降的时候,老年人的自杀率却在上升。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更为严重:老无所依在任何国家都是非常残酷的,这样的生存局面在中国或许更加孤立无援,因为大批年轻人为寻找工作离开了村庄和父母。